昌江农业命脉-石碌水库

从考古故事到昌江故事——揭秘昌江的生态、历史、人文之美

时间:2021-12-17来源:昌江旅文

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刘宁玥 摄影报道)11月27日下午,“琼州文化大讲堂”第24场在海口举行,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李超荣讲述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生态、人文之美,并揭开了“中国第一黎乡”昌江王下乡的神秘面纱,通过昌江信冲洞、钱铁洞的考古趣事,生动讲授了海南岛史前人类的踪迹和黎族文化。

图片

海南岛的地势为中间高、四周低,形似一只巨大的海龟,匍匐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与广东省隔琼州海峡相望。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千百年来,这里从荒凉偏僻的流放之地,变成优美宜居的旅游名省,再到如今按下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加速键,独特的热带岛屿风光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吸引着八方来客。

向远古时期追寻,海南岛究竟何时形成?

古人类何时到达海南岛?

古人类在这里如何劳作与生活?

海南黎族留下了哪些灿烂的民族文化瑰宝?

解开这些谜团,海南的真实面貌才逐渐明晰。说到海南的重大考古发现,一定绕不开昌江黎族自治县。

图片

绿水青山中藏着40万年的化石

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西部,一侧临海,坐拥风景如画的棋子湾和昌化、海尾、沙渔塘、新港4个天然渔港;南北紧邻奔流不息的昌化江和珠碧江,江畔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越往东南方向地势越高,东南部的王下乡、七叉山区集中有霸王岭、黄牛岭等24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境内最高峰猕猴岭就位于霸王岭,海拔1655米。

原始的热带雨林是最大的宝库,植物在这里恣意生长,小动物们在这里跑跳撒欢。位于昌江东南部的霸王岭是海南岛典型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之一,境内分布着天然南亚松林、雅加松林、陆均松顶级群落林、野生青皮林以及最古老的野荔枝林。霸王岭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栖息着珍贵的海南长臂猿,被称为“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

图片

昌江有山亦有水,全省第二大河昌化江流经该县叉河、七叉、王下、十月田、乌烈、昌化等乡镇,至昌化港入海,昌化江沿岸山河秀美、木棉林立,形成了风光旖旎的“十里画廊”,并在每年春季形成“昌化江畔木棉红”的绝美景观。

此外,还有秀丽的南尧河、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溶洞(皇帝洞、地下宫)等美景,共同构筑了昌江独特的生态人文景观。

据李超荣介绍,被称作“海南第一洞”的信冲洞也在昌江县,洞口距离昌化江仅约1公里。1995年,信冲洞脊椎动物化石首次被当地村民发现,2006年经海南文体厅、海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和昌江县博物馆联合发掘,共发现包括巨猿、剑齿象、中国犀、鬣狗、硕豪猪等在内的近20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若干其他类群化石。

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测定,信冲洞动物化石年代距今40万年。其中,中华花龟化石的发现,为琼州海峡形成年代乃至南海更新世海平面变化的研究积累了珍贵材料。巨猿牙齿化石的发现,为寻找海南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图片

偏僻山村中保留古老的文化

讲座上,李超荣着重介绍了昌江王下乡。资料显示,昌江常住人口23.2万人(户籍人口25.45万人),其中,黎族人口10.28万人,占人口总数40.39%。王下乡更是有着浓郁的黎族特色。

图片

东南角的王下乡,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这里山水秀丽,空气清新,素有“海南的香格里拉和小西藏”之称,然而,崎岖的山路一度阻碍山里的人们走出去,也让山外的人进不来,遇到大雨、山洪,王下乡几乎与外界隔绝。

2007年12月13日,李超荣及考古团队走进了神秘的王下乡,随后,李超荣团队在钱铁洞遗址进行勘探和采样时,发现了化石标本。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化石标本进行了检测,初步测定遗址绝对年代距今5.5—6.5万年前,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这是个里程碑式的发现,钱铁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是海南最古老的人类居住洞穴遗址,对研究海南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为研究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说到这里,李超荣激动了起来,因为这表示,钱铁洞的考古发现将海南岛的历史往前推了约5万年。

图片

王下乡在世人眼中偏僻异常,经济落后;对于考古学者来说却是闪烁着文明星火的历史宝库。王下乡是“中国第一黎乡”,为民族考古学提供了许多研究资料。

昌江王下乡的洪水村,至今保留着黎族“活化石”——船型茅草屋;昌江石碌镇的保突村至今仍传习着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昌江七叉镇的保山村,流传着超过3000年历史的黎锦工艺,保留了黎族利用大自然的材料染色的技艺,以及手搓去籽十字棍等纺织工艺。这些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考古学者了解黎族文化,再现古代黎族人民的劳作和生活。

“当时我们白天在2万多年前的神仙洞(钱铁洞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晚上回到茅草屋宾馆就餐住宿,享受着田园般的生活,值得自己以后好好回味。”据李超荣教授回忆,当时一位考古队员还风趣地说:“能在北京住五星级宾馆的很多,能入住‘茅草屋’宾馆的人却很少啊!”

美好时代下讲好昌江故事

海南考古在风雨中走过70年,从筚路蓝缕到不愁吃住,一路折射出海南在经济、物质、文化上的巨大变迁。以前住茅草屋,不通信号,考古发掘经常就地取材;现在来昌江考古,不需要再住茅草屋了,随身能携带手机,考古队挖掘遗址的工具、方式也有了改进。

图片

李超荣来昌江王下乡考古十几年,亲眼见证王下乡的蝶变。近年来,王下乡充分利用原生态的生态资源、深厚的黎族文化,以及厚重的考古文化,探索出一条融合生态和文化的旅游之路,陆续建设了王下乡博物馆;依托“王下乡·黎花里”项目打造了美丽乡村大炎村,打造考古遗址公园,复原海南远古人类生活;建黎族文化研究中心和科普基地,探讨黎族人起源……

据悉,昌江作为承担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全省为数不多的各类环境资源要素兼具的市县。2003年,昌江在全省率先探索“生态移民”模式,将王下乡牙迫村整村搬迁到石碌镇水富村,既实现“人退山绿”目标,也彻底改变了这个昔日贫困封闭的黎村面貌。

2006年,昌江又大刀阔斧创新改革,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把王下乡等贫困地区的5000多名孩子迁到县城读书,结束了王下乡无高中生、无大学生的历史,为全省乃至全国有效探索出一条斩断穷根和保护生态共赢的实现路径。

图片

近年来,昌江充分发挥王下乡、七叉镇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和黎族特色文化优势,讲好昌江故事,依托“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全域全季旅游品牌,高标准规划建设“黎花里”文旅小镇、“木棉红”景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使王下乡、七叉镇蝶变成海南自贸港新兴的旅游“网红”打卡地。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昌江接待过夜游客、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1倍和2.1倍,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昌江的美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李超荣表示,为助力推广王下乡“中国第一黎乡”的旅游发展,讲好昌江考古故事,他将研究成果加以收集整理,写成《海南远古人类文化图鉴》,并多次筹办展览,分享考古成果。

【责任编辑:符月莹】

图文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此表示感谢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BY 昌江县博物馆 www.cjxbwg.com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琼ICP备16000255号   技术支持:海南锐点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电视app下载  电视盒子app  电视直播app TV APP  电视宝应用商店  TV BOX接口  星火电视直播海外版  TV BOX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