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农业命脉-石碌水库

央视《探索发现》与《国宝档案》栏目追寻史图博的脚步探访昌江黎寨

时间:2017-06-13来源:周柯


6月11至13日,备受瞩目的“重走史博图之路”,于昌江县首站黎族制陶馆隆重开幕。来自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委员会、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共计28名专家,带领央视大型纪录片《探索发现》与《国宝档案》栏目,深入昌江黎寨鸡心村、重合村、洪水村,追寻85年前德国学者史图博留在昌江的点滴足迹,重走史图博之路。

“重走史图博之路” 结束后,海南省博物馆预计于今年10月份联合上述单位及同济大学, 在海南省博物馆举办“追与寻——重走史图博之路陈列展览”活动,还将出版相关书籍。

1931年至1932年间,同济大学德国学者史图博徒步踏入昌江县黎族同胞的原始村落,深入黎村腹地,足迹踏遍牙营、鸡心、乌烈、七差、重合、王下乡、牙迫村等。他的里程碑式贡献《海南岛民族志》,为1931年至1932年昌江黎族同胞生活生产的原生态风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及历史资料。


身着武士服装的侾黎——来自1931年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珍贵影像。

在那个遥远且信息闭塞的年代,是何种热情驱动着德国学者史图博,不辞劳苦与我们黎族同胞历时两年同吃同住,研究他们的文化并记录下他们的风土人情,我们已无法得知。但是史图博留给我们的是一笔民族研究史上巨大的财富。


一位抽烟的黎族妇女——来自1931年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珍贵影像。

“重走史博图之路”  昌江拍摄首站选定保突村黎族制陶馆,其黎族原始制陶术乃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迎接专家们到来,制陶技艺人向专家们热情展示了泥条盘筑技艺,烧陶前祈祷仪式,竹竿舞与舂米舞。

露天烧陶的祈祷仪式,祈福与驱鬼。

烧陶后,制陶技艺人准备跳起竹竿舞。

专家与制陶技艺人跳起热情的竹竿舞

制陶技艺人展示喜庆欢快的舂米舞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如1931至1932年德国学者史图博受到黎族同胞的隆重礼遇般,专家组也受到了当地黎族老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次唯一不同的是,昌江县请出了最高规格的接待礼遇,昌江县县委书记林东在鸡心村亲自迎接    “重走史博图之路”  专家组。

    对昌江的一草一木悉数熟悉的林东书记, 在鸡心村如数家珍般为文博专家们细致介绍了昌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以及急须保护的各项黎族传统工艺。林东书记心系昌江文博事业的发展,不忘向专家们讨教现代博物馆建设,文物鉴定与征集等系列问题。

鸡心村的菠萝蜜真甜!

林东书记、原政协主席王文平与编箩老艺人亲切交流传统技艺

鸡心村黎族同胞展示鱼茶的酿制工艺

古玉教援级研究专家,南京博物院陆建方所长捧起一块昌江玉,对林东书记说:“昌江玉贵在黄,润,纹理密,水头足。乃玉中精品,是玉中佼佼者!”

昌江玉绿宝山猪养殖基地,专家被调皮的小山猪逗得笑不拢嘴。

重合村,阿婆正哄着摇篮里酣睡的小婴儿,一位取景的央视摄影记者,一位乘凉的老人。时光凝固。岁月如此静好。

重合村飘着阵阵香味的黎家糍耙,甜到了我们心里

“重走史图博之路”专家组,行车穿过弯弯折折的山间小路,来到了诸多神秘传说的皇帝洞进行考古与探险。

附近村民竟无人知道,是何人在皇帝洞洞口前堆砌起来的石头墙,只记得从孩提时就见到这道墙。

皇帝洞洞口内不远处,有一块形似古代中国地图的石头。据附近村民说,这块石头浑然天成且年代久远。村民不禁感叹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便设坛供奉神石,祈祷天佑中华。

皇帝洞内天然形成一尊高约20米,头戴宝冠的白色观音像,脸庞、莲台与净瓶清晰可见。

沧海桑田,水滴石穿。皇帝洞靠近洞口旁,有几个数百万年的水滴砸出的圆坑,颇似古代昌化军行军时,埋锅做饭凿成的灶台。

笔架山。史图博当年就是翻越这座笔架山,从东方进入昌江境内,开启了史图博的昌江之旅。

大山脚下,河流淙淙,椰林影立,史图博曾经借宿的牙迫村,如今已被数不清只猕猴占领,成了猴儿们的花果山。(原牙迫村已全部搬迁至石碌镇水富村)

‘’

专家组一路沿着壮观的十里画廊与美丽的南尧河,来到此行的最后一站,王下乡洪水村。

幽静的洪水村茅草屋

村里老老少少穿起了当地的传统黎族服饰,热情的村民们为专家组杀猪摆宴,置办了一桌丰盛的黎家菜肴。黎族姐妹们端起山兰酒,为远道而来的专家们唱起祝酒歌。

村子里洋溢着一团喜庆,在一片热情洋溢的歌声里,“重走史图博之路”活动于洪水村,圆满落下帷幕。




COPYRIGHT @ 2024 BY 昌江县博物馆 www.cjxbwg.com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琼ICP备16000255号   技术支持:海南锐点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电视app下载  电视盒子app  电视直播app TV APP  电视宝应用商店  TV BOX接口  星火电视直播海外版  TV BOX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