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农业命脉-石碌水库

昌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与特色

时间:2013-05-30来源:昌江博物馆
(一)基本情况

昌江县现有馆藏文物1263件,其中500多件来源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采集标本。根据2003年省文体厅和省博物馆专家制订的分类标准,分为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民俗文物、货币四大类。以古代文物和民族民俗文物居多。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22件。2008年—2011年,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确认不可移动文物总数为114处。
截止目前,昌江县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昌化故城、混雅岭信冲洞动物化石地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王下皇帝洞、赵鼎衣冠墓、卢王公墓、治平寺碑、禁采石碌碑、南天策马碑、死难矿工纪念碑、石碌日本碉堡、海尾南罗十三村农民抗捐起事遗址——里仁桥、才地抗日战场遗址、峻灵王庙、棋子湾遗址。混雅岭信冲洞动物化石地点已申报第七批国保单位,目前正在审批中。

(二)主要特色

1.史前文化独一无二

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数据来看,昌江县不可移动文物以古遗址为主,约占总数的61%,这与昌江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昌江地处海南西北偏西部,西北濒临北部湾,为平原,东南为山区,南北边境分别由昌化江和珠碧江夹持,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气候,尤其是昌化江沿岸,台地发育成熟,是古人栖息的适宜之地,因此新石器时代及各个时期的遗址广泛分布,从近年省考古研究所对昌化江流域的调查和考古发现,可以认为昌化江流域即为海南人类的发源之地。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更是将昌江的历史乃至海南的历史一再提前。

(1)钱铁洞旧石器遗址
2012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组成的野外考古队,对海南省昌江县王下乡的钱铁洞遗址进行了考察和试掘。考古学家在钱铁洞下洞挖掘和采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100余件。根据目前试掘地层和石制品的文化特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超荣研究员等初步确定遗址的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学的年代属于晚更新世晚期,距今两万年左右,它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属于同时代的遗址,说明在海南省两万年左右就有古人类活动。这是首次在昌江县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这也是海南省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海南的史前历史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对研究海南古人类的行为活动和中国的旧石器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信冲洞巨猿化石地点
2006年5月——6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体厅和我县博物馆共同组成的考古队在昌江县七差镇信冲洞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历时一个月,考古发掘出巨猿、熊猫、猩猩、鬣狗、犀牛、獏、象、硕豪猪等近20种哺乳动物化石,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测定为距今40万至60万年前,洞穴内堆积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表明,熊猫、巨猿和猩猩40万年前曾在海南岛生活过,证明了在40万年前,海南岛与大陆是相连的。

(3)混雅岭周边旧石器遗址

在信冲洞考古活动的同时,专家们还在信冲洞周边惊喜地发现混雅岭和燕窝岭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3件石制品,其中包括有石核和砍砸器。根据地貌和地层,初步确定这两地点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2万多年左右。这次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旷野遗址,把海南人类活动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1万多年。之后,旧石器专家李超荣又在南阳溪一带陆续发现石头崖旧石器点、酸荔枝园旧石器点。分布密集的旧石器遗址再一次证明了昌江是海南早期人类活动的地方。

2.民族风情独具特色

黎族是昌江主要少数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黎族人口约9万人,约点全县总人口的38%。主要分布在七叉、叉河、石碌、十月田、乌烈等5个乡镇,居住地域占全县总面积四分之三强。根据黎族语言及服饰等的差异,我县黎族分"哈"、"哈应"、"美孚"、"杞"四个方言群。这四个方言群各具特色,尤其是民族服饰绚丽多姿,所保留的黎族生产生活用具全面展示了黎族的生活情景。特别是王下乡洪水村的金字形茅屋,既保留古代黎族住宅的营造技艺,又融合了汉族传统的建筑艺术,是迄今海南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形茅草屋部落,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

COPYRIGHT @ 2024 BY 昌江县博物馆 www.cjxbwg.com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琼ICP备16000255号   技术支持:海南锐点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电视app下载  电视盒子app  电视直播app TV APP  电视宝应用商店  TV BOX接口  星火电视直播海外版  TV BOX下载